top of page

【出版人語】品牌聯乘 - 從單打獨鬥到協作共贏 再思逆市中品牌聯乘的價值

  • Writer: Yvonne Chang
    Yvonne Chang
  • 5 days ago
  • 3 min read

Updated: 2 hours ago

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,香港消費市場氣氛審慎,各行各業均面臨挑戰。天然、有機及健康食品因其普遍較高的定價,所受的衝擊尤其明顯。然而,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,消費者追求天然、無添加的健康飲食,是全球不可逆轉的大趨勢。只要品牌能堅守品質,並在此刻勇於檢討過往的銷售與市場策略,必然能守得雲開。


當削減預算成為常態,我們更應思考如何將資源用在刀刃上。品牌聯乘 (Co-branding) 正是這樣一種極具成本效益的策略。與其單打獨鬥,不如尋找理念相近、客群互補的品牌合作,共同創造「1+1大於2」的協同效應,為品牌注入新活力,創造市場話題,從而提升曝光,觸及新生代消費者。


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:大家再不能依賴已離開香港的一批忠實顧客,而市場的主力已轉向更注重生活平衡與身心健康的千禧世代。看看遍地開花的24小時健身室,以及運動用品的持續熱賣,便知市場的需求真實存在。宏觀趨勢正確,目標市場亦在,中小企面對的最大難題,往往是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好品牌推廣。


天然、有機食品有別於一般快銷品。其較高的零售價,需要品牌向消費者證明其價值所在——無論是「粒粒皆辛苦」的匠心,還是品牌背後獨一無二的故事,都是讓消費者願意付出溢價的關鍵。


既然如此,為何許多品牌依然對聯乘「想做但又卻步」?


我見過無數品牌主理人的猶豫。在合作談判中,名氣較大的一方,往往認為合作是讓對方「佔了便宜」,因而開出令人難以接受的條件。但事實上,大品牌與小品牌合作,往往更能贏得市場好感,展現品牌的氣度與活力。 此外,如何公平地計算及分配雙方投入的資源與最終收益,也是一個非常敏感且容易引發矛盾的現實問題。若權責利劃分不清,一次本應美好的合作,最終很可能不歡而散。


聯乘的成功,關鍵不在於企業規模,而在於創意;它更不是「將兩個Logo放在一起」的表面功夫。誠然,從結識夥伴、磨合理念到共同推出產品,往往需時一年半載。但與其單打獨鬥,坐困愁城,不如改變心態,主動出擊。


我的建議是,不要因為害怕風險而完全否定聯乘,而是要學會管理風險:


做好盡職審查 (Due Diligence): 深入了解潛在夥伴的品牌價值、產品質量、團隊文化和市場聲譽。


訂明清晰協議 (Clear Agreement): 「先小人,後君子」,在合作初期就以合約形式清晰界定雙方的權責利、投入資源、KPI 和退出機制。


由小規模合作開始 (Start Small): 不必一開始就投入所有資源。可以先從一個限定時間、限定渠道的快閃活動 (Pop-up) 或限量版產品開始,測試合作的化學反應和市場效果。


只要做足功課,謹慎選擇夥伴,並做好過程管理,品牌聯乘依然是當前市場環境下,中小企以小博大、實現跨越式增長最值得投資的策略之一。


以下是我近期觀察到的一些出色聯乘案例,希望能為業界帶來更多靈感:


模式 1【食品 x 餐飲】

品牌最常用策略,擴大消售渠道




模式 2【食品 x 食品】

配方創新,口味升級




模式 3【食品 x 時尚/設計】

打破界限,創造驚喜



總結

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,從非一朝一夕之事。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,單打獨鬥的風險與成本只會越來越高。現在,正是所有品牌主理人跳出傳統思維框架,積極尋求跨界夥伴,共同創造新價值的最佳時機。

關於作者


Yvonne ChangGO Natural Food Hub 及《GO Natural 天然食品採購指南》創辦人。Yvonne 深耕香港天然、有機及健康食品行業廿多年,致力於為食品品牌、製造商、零售及餐飲業界提供專業的市場資訊與策略,共同推動本地健康食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。


Yvonne Chang, Founder of GO Natural Food Hub and GO Natural Food Guide magazine


bottom of page